學歷之窗

PRODUCTS樣本展示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页 >> 樣本展示 >> 美國文憑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Amherst.jpg


新研究:透過潮濕空氣發電

新研究:透過潮濕空氣發電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材料的納米孔將潮濕的空氣轉換為電能。(Derek Lovley/Ella Maru Studio)

無污染發電是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最近,美國一所大學研發了一種設備,可從潮濕的空氣中獲取電能,受到多家機構和企業的支持。該項研究成果今年5月發表在《先進材料》雜誌上。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UMass)的研究團隊,將多種材料的孔徑縮至100納米(nm)以下,使其變成利用空氣中的濕氣進行發電的設備。

論文表示,只要有水氣,設備就能全天候的運轉發電,這是會受特定條件影響的風能、太陽能和氫能等技術所不具備的優勢。

這種構想源自於該校微生物學特聘教授德里克·洛夫利(Derek Lovley)。2020年,他利用硫還原地桿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生長出來的特殊蛋白質製成一種薄膜,讓它利用環境空氣濕度來發電。

科學家認為,這項獨特的發電機制是,水份子在穿過薄膜層時容易撞到材料表面的孔洞邊緣,從而產生出能量。這導致材料的上部,會比下部更容易受到攜帶電荷的水份子撞擊,從而兩端產生電荷差,就像雲朵會自行產生電力一樣。科學家將這種設備稱為「空氣發生器」(Air-gen)。

依據這一特性,研究人員用蛋白質納米線以外的材料進行試驗。他們利用新的材料製作成了新的電力收集器。

這種電力收集器由玻璃(二氧化矽)為基底,在上面放置一層薄薄的特殊材料,材料中充滿小於100nm的納米孔,讓水份子可以充份從材料的上部傳遞到材料的下部,兩側接上50nm厚的純金的電極,保證電力能夠良好的運行。

研究人員解釋說,使用100nm這個參數是因為,空氣中的水份子在撞到另一個相同單個水份子的平均距離為100nm。

首先,他們使用常見纖維素納米纖維(CNF)做成一個0.25平方厘米、厚度為25微米(µm)的薄膜發電器件。結果顯示,該材料做成的薄膜發電器件能夠輸出260毫伏特(mV)。雖然這種材料與蛋白質納米線成份不同,但具有一些相似的結構特徵能夠產生電流。

他們還用0.25平方厘米且厚度不同的材料進行了多次測試,其中包括21µm厚的絲素蛋白(SF)、6µm厚的氧化石墨烯(GOx)、31µm厚的硫還原地桿菌(G . sulfurreducens)和11µm厚的PEDOT(3,4-乙烯二氧噻吩),它們均能吸附空氣中的水氣,且產生微小的電流。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薄膜的厚度越厚其吸水性質越低,但發出的電壓越上升。材料層的電阻也會隨著材料片數目的增加而增加,而納米薄膜的電阻與水份吸附成反比。這些結果證明,納米多孔材料中的厚度會影響材料吸附水氣的能力。

研究人員還將氧化石墨烯和其它生物材料製成的薄膜進行拼接,形成另一種新的發電裝置。結果顯示,產生的電壓比單一材料來的更好,但材料的厚度越厚,產生的電壓卻越低。

論文中提到,這個「空氣發生器」的厚度僅為人類頭髮直徑的幾分之一,因此可以把它們進行大量堆疊(數千個),從而擴大和增加裝置的發電能力,讓裝置最終能提供千瓦級的電力,還能在有空氣濕度的情況下進行全天候的發電。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麻薩諸塞大學電氣與電腦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劉曉萌(音譯,Xiaomeng Liu)對該校新聞社表示,「我們正在打開一扇從稀薄空氣中獲取清潔電力的大門,這結果讓人非常振奮。」

該系的助理教授姚軍(音譯,Jun Yao)表示,「實際上,任何一種材料只要它具有小於100nm的孔且能吸附水氣,就能從空氣中獲取電能。這意味著,無論在哪裏都能通過『空氣發生器』獲得清潔電力。」

他解釋,「空氣中含有大量的電力,就像雲團中含有水滴、電荷和電子。在一定條件下,雲朵就會產生閃電。不過,我們不知道如何捕捉來自閃電的電能,因此我們創造一個小的人造雲,以我們可預測的方式為我們發電、收集電能和觀察。」

目前這項研究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索尼集團、Link基金會和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應用生命科學研究所(IALS)的支持。

+19712253513
XLINE

截屏,LINE行動條碼

LINE ID:hgdegree

(點擊LINE ID複製,添加好友)

打開LINE

LINE ID已複製,請打開LINE添加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