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與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11月17、18日在高師大舉辦「從港埠到山林:南台灣人群移動與產業網絡歷史」學術研討會,邀民眾報名參加,了解17世紀高屏地區港口、產業與交通網絡,旗山香蕉物流網絡的歷史探討,清代屏東平源的米榖經濟等議題。
高師大表示,台灣史研究相關論題中,港口、航路、船舶、商品、商人組織團體與產業等範疇,累積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基於既往的研究成果,研討會希望將關注的焦點放在港埠與腹地之間的連結,觀察南台灣山林、平原的產出,如何透過人群移動隨之運送到港埠,同時,由港埠收納進來的商品如何分散到平原與山林,也就是港埠與山林兩者之間,透過什麼樣的機制,產生何種連結。
高師大指出,港埠與山林之間,由人群以及物的移動所串連起的產業網絡,標誌出南台灣不同時期的歷史發展與重心。1860年代臺灣開港之後,安平、打狗以港埠的形式發展,除了早期即已輸出平原地帶產出的米穀,屏東平原的蔗糖、旗山的香蕉等商品,在不同時期皆為平原與山林供應至港埠的重要商品,顯示了南台灣的物流與產業網絡的歷史變遷。
透過從山林到港埠,或者由港埠進入山林,兩者之間人群移動與產業網絡的釐清,將有助於理解南台灣歷史的發展動向與地區特色的掌握。研討會中,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林逸帆發表「十七世紀高屏地區港口、產業與交通網絡」;兼任研究員發表「樟腦如何引導19世紀台灣之貿易走向與港口變遷」;高師大教授李文環發表「旗山香蕉物流網絡之歷史探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