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自十三世紀創始以來,其角色任務幾經更迭:從十三世紀起強調知識傳承與人才培育;十八世紀起強調研究發展與學術創新;二十世紀則注重應用推廣和社會責任。大學對其自身在社會貢獻的期許,在聯合國於2015年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後,更形明顯。近年來,全球各大學積極呼應SDGs各項指標,並以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形式,於研究、教學之外,發揮大學的社會影響力。如以履踐大學社會責任知名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在2020年的校務發展計畫(Manchester 2020: The Strategic Plan for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即將「大學社會責任」與「國際水準學術研究」和「學生學習經驗」列為該校的三大願景。
基於對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師大)在吳正己校長領導下,於2019年的五年校務發展計畫,即將「國際化」、「社會影響」與「傳承與創新」定為校務發展三大主軸,並將「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促進在地永續與社會創新」列為發展方向之一。除了校務發展計畫明確揭櫫外,臺師大也提出履踐大學社會責任的五大策略,並針對四個主要議題,提出十一項解決方案,具體內容說明如下。
校發計畫支持,配合五大策略,執行配套完善
一、成立校級統籌單位,以本校優勢領域為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本校於106年已先設置校級單位「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推動辦公室」,督導與橫向聯繫本校各USR計畫執行進度,後續為有系統地孵化與支持微型USR計畫,亦於辦公室下增設USR Hub育成基地;並於107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積極推動全校性社會實踐之政策規劃,後續於109年在「永續發展委員會」下另設置「永續發展中心」,具體推動本校落實永續校園之目標。
在三個校級單位相輔相成、密切合作推動下,得有效透過縱向與橫向的形式,使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貫穿於本校校務治理、各USR與USR Hub計畫執行、在地社群服務與外部各項資源鏈結等各面向,進而全面建立全校USR共識、共享資源、提升實踐效果。
二、透過學校特色優勢領域特色,結合跨域專業,槓桿實施成效
社會責任的實踐,除了仰賴熱情以跨出第一步,更需要藉由專業以展現成效,且讓實踐得以永續。臺師大近百年來累積校務發展能量,在教育、人文藝術、社會科學、運動科學、理工科技等領域,都有厚實基礎。這些專業也成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面向的首選。例如,透過在教學和評量的專業,以協助弭平城鄉落差;透過語言的專業結合自然語言處理和人工智慧,發展創先的語言學習科技,推展全球,一方面協助海外僑民返國學習的需求,另方面推展臺灣國際能量與能見度;又如跨領域結合運動科學、衛生教育、化學、心理諮商等領域的教師,協助解決高齡者長健和成癮防治等議題。
三、設立校級USR實踐支持具體制度
本校針對執行大學社會責任之教師,制定獎勵、彈性薪資等支持措施,如依據「服務學習課程施行細則」、「服務傑出教師選拔辦法」,鼓勵教師投入校內外服務或以其學術研究專長貢獻社會。另修改人事聘任辦法,將以專案助理教授方式,優先聘任執行USR有成效之博士後人員。在學生方面,亦設立「社會實踐獎」,以獎金和獎狀鼓勵學生實質投入社會服務和公益行動。
課程方面,則陸續開設與SDGs相關之課程、推動SDGs自主學習課程、開設USR相關學分學程、結合「服務學習課程」,推動師生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等。
四、完善USR計畫主題及執行團隊之篩選、育成輔導及進退場機制
本校以由下而上(bottom-up)與由上而下(top-down)的方式,篩選投入社會責任計畫的主題與專業的團隊。前者積極鼓勵本校各專業團隊自主執行,後者由校方選擇優勢領域中具有執行經驗與成效之團隊,並以校務基金、校務行政支持系統及整合系所開課的方式,積極育成輔導。同時訂定合適的達成指標,以檢視兩者的執行成效,作為計畫的永續發展,或階段性任務完成後的退場機制,如圖一。
五、藉由教學創新與教師社群營造師生USR氛圍並深化人員能量
將SDGs納入校務發展,並開設相關課程—自110學年起,鼓勵各系所於每門課程開課綱要,標明與SDGs對應項目。110學年度第一學期與SDGs相對應課程共計有372門,遍及39個系所,234位教師,計有11,372學生人次選課。此外,透過專業學分學程培養更多USR人才,目前開設「PASSION偏鄉優質教育學分學程」與「社區高齡者服務人才培力學分學程」,109學年度共194位同學修課,110學年度第1學期共87位同學選課。另,本校已於109年10月成立「教育學院成癮防制碩士在職專班」,預計於111年開始招生。110學年度服務學習課程中,融入SDGs多元議題共54班,計有1,596名學生修課。
以多元方案建構USR行動校園—積極推廣與在地議題相關之各類創新實踐社群,如:全人書院SDGs行動方案徵選,吸引師生參與。教師社群方面,辦理各式社會實踐議題之研討會,包括氣候變遷、性別議題相關研究之經驗分享工作坊,交流課程發展與創新,並討論如何帶領學生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此外,辦理多種跨校跨域交流活動,如偏鄉教育論壇、高齡夢想市集等,廣泛創造本校師生參與USR議題之機會。
USR議題實踐與具體目標、策略及成效
以下說明本校USR實踐的議題與議題的重要性,以及本校如何基於學校特色及優勢領域,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如圖二。
議題1:提供多元公平教育模式,以確保學生享有優質教育(SDG 4優質教育)
偏鄉教育專業人力與配套資源不足,以致教育品質難以提升。以歷年國中教育會考為例,全國偏遠地區國英數及自然科待加強比例,均高於全國平均。此外,偏鄉特教人力資源不足與身心障礙學生家長的教養技巧及特教知能明顯不足。教育部109年7月報告亦顯示,107學年度國中小原住民學生輟學率為0.8%,較一般生輟學率(0.2%)多0.6%,顯示臺灣在教育均等的議題上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因此本校以創造教育均等機會及扶助學生學習為目標,提出以下三項優質教育行動方案。
方案1:PASSION扎根教學團隊協助低成就學生提升學力,弭平學習成就落差
本校「深耕偏鄉教育」計畫由臺師大PASSION扎根教學團隊與特教團隊共同合作與執行。PASSION扎根教學團隊強調以創新的「診斷、篩選分流、全方位教學培育」完整配套,輔導學校、增能在地教師,協助偏鄉低成就學生精進國英數三學科,以弭平城鄉學習成就落差。
PASSION扎根教學團隊採行雙軌的模式,協助偏鄉及弱勢地區提升低成就學生國文閱讀、英語及數學之基礎學科素養。第一軌為「導入 PASSION 扎根教學創新模組」,運用國英數三科適性診斷系統,精確掌握學生具體能力落點,提供三科有效教學與適性之教材教法。第二軌則為「全國首創 PASSION 優質偏鄉教育學分學程」,培育有志從事偏鄉教育的國立臺灣大學系統三校聯盟學生,於暑期入鄉服務,以及在學期間以遠距教學協助偏鄉學子學習,期望能為偏鄉持續不間斷地遞送優良師資與高品質的教學。
PASSION扎根教學團隊積極與在地政府合作,協助桃園、花蓮、臺東、雲林等地區在地教育機構強化教學效能、協助學生提升學力素養,110年期間合作學校已達20所,診斷13,961學生人次,辦理34場增能研習,教師增能達615人次,服務低成就學生達2,601人次。109學年度,偏鄉合作國中小校進步率達五成以上占比,國文閱讀為60%、英語詞彙為80%、數學為60%,成效顯著。另全國首創之偏鄉教育學分學程,107-110年已招募266位學生。此外,更召集國內長期關注偏鄉教育之大學,於臺灣教育學術聯盟下成立偏鄉教育小組,共同分享在偏鄉服務的經驗,以期為偏鄉創造更優質的教學環境。
方案2:整合偏鄉在地特教團體、強化家長特教知能並建立在地融合教育模式
臺師大特殊教育中心從「完備離島特教支持系統」與「增能賦權身心障礙學生及其家庭」出發,對焦解決金門、馬祖兩離島特殊教育人力資源不足、校園師生及家長對身心障礙學生認識與接納有限的在地議題,推動離島身心障礙學生之教育與服務。
在「完備離島特教支持系統」部分,臺師大特教團隊併用到點服務及遠距支援,透過研商會議、入校輔導、知能研習等,增能金馬在地特教行政團隊與種子學校運作功能,協力建立在地化服務模式;並運用定期視訊個案研討、電話諮詢專線等遠距方式,持續支援在地教師診斷與教學輔導策略,解決教學現場問題。隨著在地能量逐步提升的同時,逐步啟動在地接手落實,無縫接軌推動離島特殊教育服務。在「增能賦權身心障礙學生及其家庭」方面,全國首創「身心障礙學生自我倡議培力方案」,並串連國立金門大學,共同培力兩校身心障礙大學生前往金門、馬祖的國中小學校園進行特教宣導,分享自己突破障礙的生命故事,倡議接納與融合的校園環境。臺師大特教團隊更串連金馬在地民間團體和學校,共同規劃辦理在地身心障礙學生之家長增能課程,支持離島家長教養其身心障礙子女;更將課程對象拓展至一般社區家長,進一步推動離島身心障礙幼兒的早期發現。
臺師大特教團隊深耕金馬離島,已服務超過1,500位在地學校師生、身心障礙學生及其家庭,且成效卓著,110年金馬兩地之各級學校特教評鑑均全數通過,較本校方案進入場域前進步顯著,顯見協助在地特教品質提升有成。未來將持續推動、精進在地化永續服務。
臺灣城鄉間的學習成就落差亦出現於自然科學科,特別是偏遠地區有高比例的待加強學生,顯示偏鄉地區的自然科教育亟須改善,尤其是師生操作自然科學基礎實驗的能力。為協助改善偏鄉科學教育的環境,本校「偏鄉科學及基礎實驗教育團隊」整合生物科、物理科、化學科、刑事科學與科學英文等學科,辦理「自然科學實驗操作夏令營活動」,引導偏鄉師生透過親自操作實驗、觀察現象、整理數據與討論結果等訓練,落實自然科學教育的學習,以增進偏遠地區自然科學教學成效。此外,為響應國家培養女性科學家的政策,以及對應SDGs性別平權的理念,計畫強調於國中小階段,積極培養女性學生自然科學操作的自信與能力。計畫執行期間,持續至全臺各偏鄉國中小辦理實驗營隊,培養偏鄉及外島弱勢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以及探究實作的能力。110年間共辦理至少15場,投入服務之本校師生達968人次,服務至少2,479人次的偏鄉師生。
議題2:優化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滿足民眾身心靈基本需求(SDG 3健全生活品質)
我國已經邁入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比例高於14%),65歲以上老年自殺率增加,已超越青壯年人口。此外,臺灣毒品施用人口超過30萬人,加上黑數與新興毒品,可能超過百萬人。學齡兒童使用毒品後,常伴隨逃家、中輟與偷竊等諸多問題,因此亟需毒品成癮整合的治療環境。
方案1:建構高齡者長健全方位系統,營造高齡友善社區,落實高齡共行、青銀共學、社區共好之精神
本校全人教育中心執行「高齡者長健全方位系統升級計畫—營造永續高齡友善社區」(簡稱「高齡長健計畫」),除了促進社區在地連結與高齡人才培育外,更帶動社區相關據點共同推動高齡長健課程方案,建構永續高齡的友善社區。
高齡長健計畫以「高齡共行、青銀共學、社區共好」為核心目標,因此持續與在地高齡社區據點與產業連結,以社區高齡者身心靈多元需求為基礎,規劃高齡者長期健康促進全方位方案,落實社區共好之精神;此外,更開設「社區高齡者服務人才培力學分學程」,引導學生進入社區場域及高齡者據點進行服務實踐,實踐青銀共學之目標。
此外,全國首創「高齡夢想市集」,整合產、官、學、研資源,並與在地社區共同規劃,讓社區長者活躍健康,迄今已辦理四屆;亦辦理青銀共學文創成果發表(如:微型音樂劇公演),由社區長者(包含:健康及輕度失能、失智之社區高齡者)與大學生共同創作劇本與演出,開創值得推廣之高齡者創藝感動模式。近兩年疫情期間,更加速研發推動高齡健康促進線上課程、架設「線上藝廊」以及「線上劇坊」網站等多元方案,針對高齡創新的線上課程YouTube點閱觀看次數已逾15,000人次。期望透過高齡者長健全方位系統,共同建構高齡友善社區,讓社區長者迎向幸福快樂的晚美人生。
方案2:成立「社區諮商中心」,協助社會大眾維持身心靈健康,關懷社區弱勢長者
本校由社區諮商中心統籌與主持「共融心社區—高齡長者心理諮商之生態系統服務模式」計畫,透過本校心理諮商輔導的深厚專業,以服務高齡長者及其家庭成員為主軸,提供專業心理支持。尤其,希冀積極連結校內諮商專業與社區資源,使弱勢家庭能得到公平的心理待遇,營造健康生活風格。
計畫執行迄今已有多面向的服務成果,包括:⑴深入社區,聯結社區諮商中心及附近鄰里據點,建立輔導網絡社群,提供高齡長者及家庭照顧者優質生活環境。⑵協助長者及家庭照顧者個別諮商及家庭諮商,逾200人次。⑶提供社區長者及家庭照顧者相關之心理成長講座、諮詢、團體服務、情緒支持等活動,達700人次,參與的高齡長者或家庭照顧者們滿意度皆達90%以上。⑷針對社區專業照顧人員進行專業培訓,達606人次,培訓更多社區所需之照護專業人才。
方案3:打造在地特色藝術,形塑大學社區藝文氛圍
臺師大凝聚藝術學院、美術館、圖書館等校內藝文單位,推動各式藝文活動、展覽等,結合在地社區,並擴及所在社區整體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以參與式公共藝術計畫和在地社區民眾共創社區美感生活。
2020年臺師大美術館推動「以樹為名」計畫,突破美術館建築空間界線的跨領域嘗試,結合大安區錦安里、龍安里老樹、老屋、公園及特色商店,透過臨時性公共藝術作品的建置以及系列走讀導覽活動,深化美術館與民眾以及社區的關係,提供觀展民眾專屬優惠,豐富巷弄步道走逛興味。另外,也邀請帶有社會參與藝術精神的藝文工作者進駐,以工作坊帶動地方的藝術參與,如帶領都市人體驗木工、為植物拼搭木箱、將觀賞性植物植入市場旁的社區花園。共計舉辦11場體驗工作坊、18場預約(固定)導覽、搭建10件臨時性藝術作品等相關系列活動,逾2,000人次參與。
方案4:毒品成癮戒治、愛滋防治及培力
為有效矯治各式成癮,需在生理、心理與社會人際三方面整合治療,本校「毒品成癮戒治、愛滋防治及培力」計畫團隊著眼目前醫療戒癮之不足,欲整合衛教、社工與諮商專長,搭配醫師共同給予毒品成癮者最佳的戒治處遇。計畫目標除能影響毒癮者本身,亦希望達到:⑴培力社區與學校成癮戒治工作者;⑵培力毒癮者家庭所有成員;⑶成立成癮戒治訓練中心,永續培力戒癮服務團體。
計畫團隊以「人才培力」及「藥物檢測」兩大面向,分為兩子計畫執行。子計畫一由「成癮與愛滋防治教育」著手,培訓種子輔導員;子計畫二研發「新興毒品檢測方法」,建立有效毒品防制機制,鏈結政府、學術與產學發展。
本計畫已於109年與中國信託合作成立「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110年則規劃毒品防制跨領域課程3門,預定錄製影音課程可供線上實施。另,開設全國首創之「成癮防制碩士學位學程」,111學年度之招生已積極進行中。
議題3:扭轉生產消費型態,以期地球萬物永續共生(SDG 12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
塑膠廢棄物危害已是當前全球環境的重要課題,處理塑膠垃圾衍生的問題,與SDGs多項目標,如潔淨水資源、氣候變遷等均有高度關聯。
方案1:建立「減塑心家園」,以強化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意識
臺師大成立減塑促進中心,並透過本校「減塑『心』紀元─希望新生」計畫落實初衷,讓學生從「消費課程」角度出發,在生活中落實思考,培養負責任的態度,實地走入社區,讓後代子孫與地球生態能永續發展。同時,藉由課程、活動,及廣召地方商圈與企業推動多元減塑行動方案,107-109年參與達6,800人次。
110年則更加速推廣校內外的多項創新減塑策略與實踐方案,包括:⑴打造減塑典範大學:促成本校建立全校減塑行政規約制定,行政邁步的成果可見。⑵強化課程與SDGs的連結:引導大學生運用本校減塑中心優良減塑教案、桌遊媒材,增進學生SDGs相關素養,影響逾500人次學生。⑶教師推廣與培力:積極鏈結外部機構,例如與非營利組織連結,以多元培育模式培養減塑教師,辦理線上永續消費課程、桌遊教學工作坊等,參與人次近1,500人次;同時完成出版減塑教案手冊,做為未來培訓更多減塑教師的具體配套。⑷強化線上創新推廣:Podcast節目「怎麼一回塑」網路平台開播,由大學生主持,已累計二十二集,110年觸及人數已逾1,100人次。
方案2:提升集水區居民的環保觀念及協助地區發展
聯合國報告SDG 6指出,若持續目前的消費模式,到2025年時,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可能生活在缺水的國家。缺水、水質差和衛生設施不足,對全球貧困家庭的糧食安全、生計和教育機會都會產生不利影響。近年,氣候變遷亦已對臺灣的水資源供應產生衝擊,夏季如沒有颱風,除了北臺灣因為冬雨豐富外,其他縣市都面臨缺水的危機。本校「提升集水區居民的環保觀念及協助地區發展」計畫聚焦此問題,整合石碇區與在地學校相關資源,建立永續發展的核心團隊,提供在地服務,並促進地區發展集水區。計畫執行策略有三:⑴推廣水資源教育,提升社會大眾的節約與永續的用水意識與行為。⑵協助學校參與地區永續發展,建立夥伴關係。⑶結合地區文史工作室及有機友善的產業,討論社區永續發展的策略及建立永續發展的基礎。
110年期間計畫支援在地教育機構辦理石碇國中「茶作」與「河川生態及指標生物」課程,共計432人次參與。並結合台北市自來水處,進行水資源相關教育活動,辦理15場共492人次參與。
議題4:提供國際華語文專業支援,發展全球夥伴關係(SDG 17全球夥伴關係)
108學年度國民教育新住民二代,有8.6萬名來自非華語國家,約占臺灣中小學學生總數4.5%,語言及文化背景導致其學習與生活適應困難,加上現有教師缺乏華語教學知能,我國又欠缺跨國轉銜支持的機制,甚至母語師資短缺等,都造成新住民二代融入臺灣社會與成長的困難。
方案1:創新華語文學習方式,以專業支援新移民及其子女語言學習
本校「運用前瞻科技提昇新住民及其子女華語文能力及雙語師資培育計畫」著眼於前述問題,計畫執行重點有二:⑴以數位科技提供華語適性學習系統進行華語教學輔導─評估個別學生之華語程度以及學習需求,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安排輔導課程。輔以臺師大華語文科技中心所研發之數位教學平台(eMPOWER全字詞學習平台、Smartzhuyin平台),進行華語補救教學,或協助其進行華語適性學習。⑵人才培育與在地培力─培訓大學種子教師及地區雙語教育師資,帶動師生進行新住民輔導。
本計畫執行迄今已裨益許多新住民家庭與教師。例如: 110年運用自主學習資源共享平台輔導新住民學生華語能力,輔導新住民學生達1,775人次,不僅超過原定目標(800人次),且為109年之兩倍,成長顯著。且110年度合作之學校由44所增加至75所,同時帶動共37位師大師培生參與輔導。此外,於培訓新住民與華語雙語教師方面,110年辦理四場師培工作坊,已培訓教師共380人次,逐年穩定成長中。
方案2:推廣華語文能力測驗,以華語文專業鏈結國內外相關學界與產業界
本校開發及優化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做為部分國家申請來臺簽證之核發參考,近年推展逐漸受到國內外重視,除了作為外籍人士來臺留學與工作之語言能力證明外,多年前加拿大溫哥華卑詩省教育廳採認華語文能力測驗可抵免高中外語學分,107年年初更獲得匈牙利與越南之教育部採認。
華語文能力測驗近年推廣成果斐然:於海外超過40個國家辦理考試,歷年考生已突破55萬。未來,華測會持續穩健地深耕國內外測驗市場,提供多樣化測驗服務,以另一種外交形式,從語言教育層面切入,展現我國軟實力。
未來展望
臺師大透過師生共同努力,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上有良好成果,廣獲外界肯定,包括獲2020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排行榜第4名、2020遠見大學「大學善盡社會責任」排行榜第6名。本校USR深耕偏鄉教育團隊及高齡長健團隊更分別獲2020年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銀獎與銅獎,長健團隊亦榮獲2021首屆「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基於前述良好的執行成效,臺師大將持續既有的執行成果,並在未來朝向以下幾個面向發展:
一、擴大與深化實踐場域,落實深耕地方
了解地方或民眾真實需求,能提供有效協助。深耕與永續是USR最重要的精神,本校積極長期協助學校及地區之發展需求,後續將投入更多人力與資源,深入與廣化與地區觸接模式,讓地方的相關問題與需求因為師大USR能量的進入,更能得到滿足。
二、擴大外部資源,蓄積永續發展能量
本校積極爭取USR相關產學合作,以深化社會責任之實踐與永續。張榮發基金會、永齡基金會、中信反毒基金會、里仁、慈心有機農業、富邦人壽等,皆因本校投入服務地方的努力而感動,進行相應合作。未來將以USRxCSR作為推動策略,讓臺師大的專業能量,與企業界的服務熱忱相結合,共同服務地方或相關有需求的人士,發揮相輔相成的力量,也醞釀創造永續發展的機會。
三、拓展USR至國際場域
在臺灣社會所發生的問題,不論是學習成就落差、成癮、自然環境維護、社區重建等,全球各地皆有類似需求。尤其華人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僑胞的需求更是不容忽略的社會責任。基於既有的經驗,臺師大將推廣複製、創新、升級,讓影響力國際化,包括與國際NGO共同優化緬甸等地的偏鄉教育、透過成癮矯治人員培育深入各個國家協助相關技術與制度的建立、以越南為基地,為隔代教養新移民子女建立華語文學習的前置基地、以東協各國為標的,協助其特殊兒童的教育與發展等,期持續為地方與全球的永續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