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之窗

PRODUCTS樣本展示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页 >> 樣本展示 >> 香港文憑

香港教育學院1.jpg


搶人才|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配合國家發展培養立德樹人之才

香港教育大學近年推出不少新舉措,包括成立市區教學中心,設立教育發展與創新學院、應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來學院、國家安全及法律教育研究中心。履新半年的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認為,香港不只是國家的「掌上明珠」,更應該把握優勢成為「國際之珠」、積極打造「國際教育樞紐」,而教育大學希望培養配合國家發展、立德樹人的人才,並會加強與國內和國際的聯繫,包括增加與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院校的聯動,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內地知名院校洽談合作。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表示,教大希望培養配合國家發展、立德樹人的人才,並會加強與國內和國際的聯繫,包括增加與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院校的聯動,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內地知名院校洽談合作。(資料圖片 / 夏家朗攝)

香港教育大學作為香港唯一公立師範為本的高校,近期推出不少新舉措,銳意與國內國外開展深度合作。較早前,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主席陳錦雲與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就教大規劃發展、香港高等教育和師資人才培養、香港與國際及內地的高等教育合作、國家安全教育等議題,進行對話。《香港01》獲授權轉載對話內容,原文刊登於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公眾號。

陳錦雲:您擔任香港教育大學的校長也有超過半年的時間,可否介紹一下您上任以來有哪些成就,以及接下來有什麼規劃?

李子建:總的來說,我們接下來有三個主要的發展方向。第一個就是大灣區的教育融合發展,這是國家的規劃部署,而我們作為大灣區香港特區中一所以教育為本的公立大學,這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二個就是很高興香港特區政府剛剛通過了《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我是很支持的。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也很注重關於國家安全和愛國主義方面的教育。在這個大的框架下,我們討論人才培養一定離不開科技、教育與人才三個方面的考量。這三個方面又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我們要培養怎麼樣的人才?對香港來說,就一定是愛國、愛港的人才,是尊重法律、守法的人才。香港社會最近經常在講拼經濟、謀發展的話題,其實國家層面也是如此,只有經濟發展起來才是硬道理。我們作為一所教育大學,不能脫離國家的發展,未來我們會有更多跟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合作,也會有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剛才我們講到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對於教育大學來說,我們要培養的人是有師德的、要立德樹人的,這是人才的本質。 第三個事情就是關於科技。我認為科技的出現對我們的生產力、工作和學習以及人才的培養,都產生了新的變化。雖然教育大學是以教育為本,但是我們依然有很多的多元學科,在科技、教育科技以及人工智慧的領域未來都應該有更多發展,尤其是需要滿足香港以及國家的發展需要。目前我們就是通過這三個大的板塊來思考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接下來我分享一些在內地、在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的發展。「一帶一路」是國家重要決策,我們大學從很多年前也開始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包括我們前幾年專門派同事到這些國家去拍攝教育大學的宣傳片,可以說我們是香港八大公立高校裏面比較注重「一帶一路」教育發展的學校。我上任以來也有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例如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出席學術會議。哈薩克斯坦教育部門也表示非常希望跟香港的大學合作,我們也很積極的希望推動跟哈薩克斯坦以及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教育上面有更深度的合作。這個深度合作不僅是科研,學生的交流,我們也在考慮開設一些合作的課程。

說回到大灣區以及內地的合作。提到教育,我們會想起孔子的故鄉山東,山東省和廣東省其實都是人口超過1億的大省,這兩個省份都很注重教育方面的投入。香港與內地之前已經建立京港聯盟、大灣區聯盟、蘇港聯盟、滬港聯盟,前段時間又和山東省建立了魯港聯盟,香港教育大學在其中扮演了比較積極的角色,特別是我們的康養和職業教育的細分方向將發揮一個牽頭的作用。在國家主席提出了中部發展的戰略之後,我們也將跟位於中部省份的華中師範大學有進一步的合作;今年兩會之後,我們也跟清華大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MOU),之前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也在洽談,謀求更多的合作。

所以不僅是在大灣區,我們作為香港特區的一所公立教育大學,也在為了香港,為了國家戰略,為了「一帶一路」國策的發展作出貢獻。 應發揮香港國際化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優勢 為香港為國家發展增值 如何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也是國家很重要的戰略方向。我同時作為香港教育大學的校長,也是全國政協委員,我覺得為香港,為國家,都是我應該去努力的方向。特首之前提到,香港要發揮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的作用。我認為香港有自己的兩個特色,首先就是國際化,香港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其次是香港希望成為一個國際的教育樞紐,至少是一個地區的教育樞紐,因為教育可以推動經濟、推動融合,也可以使民心相通。

陳錦雲:您上任之後為香港教育大學帶來了很鮮明的佈局,也讓我加深了對教育大學在國內國外佈局的瞭解,在師資培訓與國家戰略做了很好的結合。您剛才提到了培養愛國愛港人才與《基本法》第23條立法,這是教育大學最鮮明也是公眾人士最關注的地方。

李子建:從概念和關係上看,首先我們講到立德樹人,這是做教師最基本的準則,我相信所有教育類的大學都是這樣,立德是最最重要的,教師會影響下一代的發展。今年是教育大學30周年校慶,我們提出了「育才弘教」口號,這裏的「教」其實是大教育的概念,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每個人都可以為朋友、家人帶來一些正向的價值。其次,當我們提立德樹人的時候,是有一個時代背景的,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是中國人,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這樣才能對國家的發展有更清楚的掌握。國家是很看好、珍惜香港特區的發展,把我們當成掌上明珠,而在我看來不應該只是掌上明珠,還應該成為國際之珠。但是無論如何,我會希望教育大學在人才和教育方面能夠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陳錦雲:您剛才也反覆強調了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需要緊密結合,教育大學在這方面的育人的作用是當仁不讓的。您上任以後設立了幾個學院,也開設了新的教育大學北角教學中心,您能否介紹一下?

李子建:前段時間,我們(在香港八大公立大學中)成立了第一個國家安全及法律教育研究中心,可以看到,教育大學在很主動地推動國家安全教育,很主動地推廣這個法治精神。 香港教育大學的主校區在新界大埔區,我們還有將軍澳教學中心,但始終距離市區太遠,我們現在設立了北角教學中心,是真正的走到了市區裡面。讓公眾人士看得見,我們這裏有一個可以舉辦研討會、上課的基地,讓更多人「看到」教育大學。在這裏我們有三個最主要的功能,一是市區交通方便,我們有部分研討會和活動可以在這裏舉辦;二是這裏即將也會承擔部分課程的教學任務;最後就是學校部分部門的辦事處也會設立在這裏。

陳錦雲:您提到了國家安全及法律教育研究中心,創辦之初也到了社會各界的很多關注,您可否再介紹一下中心是如何運作的?

李子建:由於我們沒有法律學院,我們的國安教材就由主要負責人之一顧敏康教授和外聘的專家為我們把關,因此我們在國安和法律方面的資料會比較完善;第二就是我們的課程會惠及業界,課程和教材也是與時並進的。國家安全教育也不只有法律,還包括其他很多的領域,但是我們有堅實的專家團隊支援做這些工作;第三就是中心很快會舉辦一些研討會,有一些活動開放給公眾。這是一個三方面我們要進行的運作。4月15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前後,我們也會和兩個社區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合作,一個是大埔區,另一個是油尖旺區。教大首先是位於大埔社區內的一所大學,未來我們也希望跟更多的區合作,讓社區的朋友知道我們在這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

陳錦雲:在推廣國家安全教育方面,教育大學可以說是「入社區、接地氣」,社區層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李子建:教育大學其實不僅在社區層面,在科技層面,知識轉移方面我們也是「多點開花」;去年我們就有40多項的專利申請,去年首次參加亞洲創新發明展覽會也有一金兩銀的成績。我們學校各個部門都有很多跨學科的人才,同時也在繼續招募延攬人才,希望在教育科技方面得到更長遠的發展。除此之外,教大當好溝通橋樑的角色也很重要。我們藉着國家政策的東風,我們也需要不斷自我增值,才能更靈活的應對挑戰。

陳錦雲:從您的分享的我瞭解到,面對國家戰略和國際優勢,抓緊機會自我增值,個人發展與國家進步同頻,互相支持、互相補足、主動作為。教大設立香港第一家的國安教育中心,新的平台一定會帶來新的可能性。

李子建:無論是更多「一帶一路」沿線的外國友人來也好,還是國內外資金來也好,對我們的大學教育包括專上教育都有好處,香港就會逐漸變成一個國際教育樞紐,同時也才會吸引更加多人來香港投資。香港這個樞紐不是孤立的,也是一個鏈接大灣區的樞紐,學生在這裡上完課一個小時就能到達大灣區的其他城市,這裡帶來的機遇是我們未來建設產學研的大基地,教育資源可以更方便的流動。

陳錦雲:剛才講起了教育樞紐,您可否再給我們介紹一下教大提出的「新質生產力」?

李子建:新質即是New quality,意味着新的質素,是指在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出現了數字人、AI、ChatGPT、自動化等等,這些工具是能夠對質素產生影響。新的質素要配合新的生產力,高端的智慧化、數字化可能會使一部分的工種消失,但是沒關係,新的工種和新的機會也會出現。 我們的教育如何應對這個新質生產力?第一點,人是需要不斷學習的,這個世界兩年之後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第二,我們希望學習是「一專多能」的,人一定要有一個專長,但是「多能」就能夠幫助更好的適應社會;第三,善用科技,不恰當的使用科技會帶來負面影響,包括道德問題、依賴的問題,依賴會扼殺創造力。

陳錦雲:您如何考慮「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和教育之間的問題呢?

李子建:我的理解是「北部都會區」在地理上跟大灣區很接近的,對香港來說是未發展的區域,我認為在地理位置上是很有優勢的,但是更希望政府能夠加快建設的速度,不僅是建設校區,我們也希望是社區配套的、產業配套的,在政府更具體的藍圖出來之後去貢獻大學和我們個人的力量。 教育大學跟其他大學最不同的地方在於,社區教育、特殊教育、中小學教育以及大灣區老師的培訓是稍有優勢的。香港赴大灣區或內地城市,或者內地老師過來香港,都有地域上的優勢。香港教育大學在大灣區人才的培訓尤其是職業及專才教育的培訓可以發揮積極作用。有的大學很需要實驗的場地,但我們反而希望更貼近社區,貼近當地的中小學、社區發展。

陳錦雲:在內地師資過來培訓的方面,他們可以拿到學位嗎?

李子建:雖然很多人希望能夠香港與內地能互認學歷,但做教師是要能夠教授課程、是面向當地的、香港有香港學校的課程體系、內地的港人子弟學校同時有大灣區的課程、香港的課程以及國際的課程,大灣區公辦學校有國家統一設立的課程……我們做教師不是只認一個學歷,當你真正做老師去教那一門課,就需要更針對性的培訓。因此我認為更務實的方法是,開設一些碩士課程,作為準備和橋樑課程,這樣不僅不會影響本地學生的教學規劃,又可以針對大灣區的需要,令兩地可以進行師資流動,我認為這樣可能更有幫助。 大灣區其實也需要國際化,大灣區作為世界三大灣區的定位,最後會變成一個很大的引擎,這是「產業—人才—國家發展」的引擎,需要一些國際化的老師和人才。我們需要的是新一代中國式現代化的灣區老師,這些老師有背靠祖國、立足灣區、面向世界的能力,這樣他們才能夠幫助到整個灣區的發展、實現人才流動。

陳錦雲:這個課程需要結合國際化的教育理論實踐、灣區的產業佈局,才能培養到未來灣區需要的人才。包括教育大學未來在北部都會區的校區建設,就是為了國際化的大灣區師資培養作出貢獻。對比其他學校,您在對接國家資源以及社區貢獻中體現了鮮明的特點。

李子建:我們希望知道別人怎麼看我們、以及我們自己怎麼看自己。第一是我們要發揮師範的作用,這個師範不局限於學校的老師,我們希望做的是一個「大教育」的師範,結合社會、結合國家、結合世界。第二是大教育還需要結合「我們希望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因為教育到最後是要培養出人才,我們希望培養配合國家發展、立德樹人的人才,這個人才觀需要清楚。第三是立足在哪裡,目前來說,我們最靠近的就是大灣區,立足作為國家最南端特區的公立大學,我們也要善用香港特區的優勢,把握「一國」的支持,在「兩制」中發揮特區的特質。

陳錦雲:剛才已經提到了「一帶一路」,請問您在東盟有什麼規劃嗎?

李子建:我們參加了很多東盟的世界銀行項目,以前是在越南,現在還有一個團隊在柬埔寨,都在談下一階段的合作,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做法。在陸上絲綢之路方面,我們和哈薩克斯坦和白羅斯合作的比較多。「一帶一路」沿線有部分國家需要我們主動地去接觸,他們的國家英語不是很優異但他們也很想謀求對外發展,我們要研究如何在教育文化上進行交流;其次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就要多一點獎學金,善用政府鼓勵增加非本地收生的措施;三是中東地區國家現在也在尋求轉型,新的投資重視科技和科研,對於我們也是機遇。

陳錦雲:您認為我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上還能做些什麼?

李子建:西方很多國家的政策就是吸引他們來讀書,給獎學金,鼓勵留下來就業,哪怕學生需要回到自己的國家,也有了向上流動的機會,成為一些領域的領導。教育本身不只是讀書,會帶來文化認同,建立起長遠的經濟紐帶。目前我們也在跟中東、非洲的更多國家尋求合作,作為一個大學,我們全球開放,只要對於大學發展有幫助的合作機會,我們都無限歡迎。國際化是立足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和特區的基本特徵,我們只有做好這個板塊才能更好的服務香港、服務國家。

陳錦雲:我瞭解到教大有一部分的專業在世界教育學科都有非常領先的排名,您是怎麼看待排名這個事情?

李子建:我們不能忽視排名,畢竟這也是一個外部的評價,但是我們也不能被排名牽着走。排名牽扯到了很多因素,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把自己份內應做的事情做好。不同類型的排名之間也有不同,我們也可以對於自身的發展有更多的參考。總之,教大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在相關領域,在國家的發展中有自己獨特的貢獻,我們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大學

+19712253513
XLINE

截屏,LINE行動條碼

LINE ID:hgdegree

(點擊LINE ID複製,添加好友)

打開LINE

LINE ID已複製,請打開LINE添加諮詢!